迟迟等不到中方回复后,美财长露出了真面目:中国不准买俄伊石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话说这段时间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态度,可真是比天气还反复无常,一会儿阳光灿烂地向中国示好,一会儿又乌云密布地扬起威胁的大棒。 刚开始的时候,贝森特还满嘴甜言蜜语,安慰中国说:“别紧张,关税只是吓唬人的,只要你们愿意谈,我们随时开门迎客。” 听起来像极了隔壁老王刚买了套房子,冲你招手邀请你去喝茶的模样。 但谁能想到呢?这位看似温柔的“老王”心里暗藏着一把杀猪刀。过了没多久,贝森特就彻底翻脸了,暴露出特朗普政府的真面目:对中国的态度不但不温不火,反而强硬无比。 最震惊人的是,他居然直接放话说,中国不准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!这不是赤裸裸地打脸嘛,明显是赤手空拳地想用“经济钳制”来给中国设圈套。 贝森特这波操作,无疑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内心的焦躁和无奈。 他们明明想用贸易战把中国拖进谈判桌,但又怕得罪中国,生怕中国不理会他们的示好;结果示好没等到回应,便开始变脸,硬生生掰断了“糖衣炮弹”,直接使出“威胁加制裁”的硬招。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:特朗普政府很清楚,中国这块大蛋糕他们抢不下来,但又不甘心看着中国坐上“能源供应链”的稳固宝座。 所以才会一边说着“我们欢迎沟通”,一边又在背后举起了“买俄伊石油要遭罪”的大棒,逼迫中国在能源问题上“就范”。 可惜的是,特朗普这招想得很美,实际操作起来却像给自己挖了个坑。 中方不仅没有慌,更是强硬回应:我们坚定维护自身利益,不惧任何制裁威胁,能源采购权我们自己说了算! 这句话背后传递出的信号很明确,中国不会被美国的威胁吓倒,更不会为了应付美国的“脸色”而牺牲自己的战略自主权。 不仅如此,中方强调,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动沟通与合作。 别看美国摆出一副“强权政治”的架势,中国却走的是“平等协商”的路线。 这个态度其实也极为聪明:一方面亮明态度,不做逆来顺受的“小弟”;另一方面依然留出沟通的空间,避免局势彻底失控。 现在来看,贝森特的“示好”只是虚晃一枪,真面目早已露出冰山一角,这就是典型的“先哄再吓”,先用甜言蜜语博取信任,结果发现没效果,立马变脸威胁。 美国这种态度上的反复,正暴露了他们在对华政策上的无奈和焦虑。 美国打压中国的思路其实很简单:利用贸易、能源、科技等各种手段“卡脖子”,逼中国做出让步。 可中国坚决不吃这一套,凭借自身强大的市场和经济实力,毫不畏惧美国的施压。换句话说,中国有底气,也有实力说“不”。 贝森特放出的“禁令”口气,既透露出美国对中俄伊能源合作的极大恐慌,也表现了他们对中国的“管控欲望”。 他们怕中国和俄罗斯、伊朗走得太近,会破坏自己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主导地位。可结果呢? 中国反而更坚定了自主选择能源供应的决心,谁说咱不能买,咱就买!要买就买得舒坦,买得明明白白,买得不怕美国制裁。 这么一来,美国这波“软硬兼施”的战略就变成了自打嘴巴:嘴上示好,手里打压,实际上暴露的是对中国的戒心和无力。 说到底,贝森特这一系列动作,跟“你先答应我,我再对你好”一样幼稚。中方当然不会被这种“先求你答应我,再给你好处”的套路骗倒。 中国坚持的是一个原则: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,合作要在平等基础上进行,不接受任何带条件的“好意”。 对于中国来说,能源安全是重中之重。要确保供应多元化,避免被任何国家“卡脖子”。 所以美国说不准买俄伊石油,中国反而要买得更加坚定,这正是反向操作的结果。 你越是想限制我,我越是要保证自己的选择权。